重点项目建设促发展——“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综述(图)
来源:市统计局作者:蔡冬文2016-01-04 09:22:20
“十二五”时期,全市狠抓项目建设,全力组织“项目大会战”,重点项目投资规模扩大,优化了产业结构,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一) 总体规模扩张
1、项目数量倍增。“十二五”时期,全市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增多。2011 — 2015年确定的重点项目个数分别为83个、137个、259个、192个、184个,2015年比2010年增加123个,是2010年的3倍。
2、投资规模扩大。“十二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及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时期。预计全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75.6亿元(2015年度数据是根据前11个月完成情况进行测算的,下同),是“十一五”时期的3.6倍。重点项目平均规模为2.2亿元,比“十一五”时期扩大0.3亿元。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在建重大项目(含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基础设施、保障房等打捆项目)110个,比“十一五”时期多75个。
一是产业投资规模壮大。“十二五”时期,全市抓住“长株潭”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契机,调整投资结构,加大产业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市产业类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10.9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639.3亿元,增长2.4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十二五”时期,全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项目投资694.9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492.9亿元,增长2.5倍。
三是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十二”时期,全市不断推进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效显著。全市累计完成民生类项目投资269.8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226.3亿元,增长5.2倍。
(二)投资结构发生变化
1、民生投资比例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市着力改善民生,增加民生投入,民生项目投资比重提高。重点项目投资中,民生类占13.9%,比“十一五”时期提高5.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类占37.3%,比“十一五”时期降低1.7个百分点;产业类占48.8%,比“十一五”时期降低3.8个百分点。
2、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产类重点项目投资增加。产业类重点项目投资中,第三产业占41.2%,比“十一五”时期提高23.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5.2%,比“十一五”时期提高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53.6%,比“十一五”时期降低24.8个百分点。
3、园区建设提档升级。“十二五”时期,以提高园区承载能力为突破口,各级园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比重提升。基础设施类重点项目投资中,园区基础设施项目占45.3%,比“十一五”时期提高24.3个百分点;城市提质改造项目占15.4%,比“十一五”时期提高1.3个百分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31.4%,比“十一五”时期降低13.6个百分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2.2%,比“十一五”时期降低2.5个百分点。
4、社会保障不断强化。“十二五”期间,全市突出民生改善,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成果更加惠民。民生类重点项目投资中,社会保障体系项目占46%,比“十一五”时期提高41.8个百分点;文化教育体系项目占34.8%,经“十一五” 时期降低26.2%;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占10.8%,比“十一五” 时期降低8.5个百分点;卫生体系建设项目占6.5%,比“十一五” 时期降低8.4个百分点。
(三)投资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支柱产业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扩充了经济发展总量,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1、促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十二五”全市在重点项目的安排上体现战略性、代表性和示范引导性,加大支柱产业投入。五大千亿产业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23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20.6亿元,增长1.2倍,占全部重点项目投资的11.9%,占工业类重点项目投资的45.9%。北汽集团株洲基地一期、南车株机不锈钢城轨车辆项目、南车时代电气IGBT项目、醴陵旗滨玻璃、中航航空发动机维修中心、旭日陶瓷、海纳川株洲零部件基地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关键技术的项目建成投产,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有的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重点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为产业加速发展增添了后劲,促进了全市经济快速发展。轨道交通、汽车、航空、服饰、陶瓷等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全市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陶瓷、航空、服饰五大千亿产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375.6亿元,比2010年增加199.7亿元,四年累计增长113.5%。
2、旅游接待能力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继续实施旅游升温战略,神农谷、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世界陶瓷艺术城及河西湘江风光带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先后建成开放。神农谷、酒仙湖、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先后获评国家4A级景区。随着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先后建成,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提升,来株旅游人数增多,促进了经济增长。“十二五”前四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9555万人,是“十一五”时期的1.2倍。2014年神农城、方特欢乐世界、神农谷分别接待游客620、103.1、92.9万人,比2011年分别增长5.9倍、1.4倍、91.7%。
3、市域交通圈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全市坚持交通优先发展,交通基础建设取得新突破,方便快捷的市域交通圈初步形成。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19.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4倍。炎睦、分炎、岳汝、垄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衡茶吉铁路、沪昆高铁株洲段贯通,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进展顺利。荷塘大道、铜霞路、神农大道等主干道建成通车。城市路网不断完善,构建起域内便捷、域外连通的交通体系,城市交通枢纽优势更加凸显。
4、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十二五”时期,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城市扩容提质改造升级。“十二五”期间,全市城市提质改造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6.9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9倍,占全部重点项目的4.9%。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工程、枫溪港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云龙新城、武广新城、栗雨新城和新马新城等项目建设,极大地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十二五”时期,全市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同治,加大污染防治,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全市累计完成环境治理项目投资29.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5倍。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龙泉污水处理厂三期等重点项目建成投入运行,“一江四港”综合整治成效明显,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以上,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5、社会保障惠及千家万户。“十二五”时期,全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建设更加注重民生,社会保障不断强化。全市社会保障体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24.1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68.9倍。“荷花家园”、 “金彩明天”等一批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项目建成交付使用,社会保障惠及千家万户。“十二五”前四年全市共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7.91万套,其中新增廉租房1.36万套、公租房3.25万套、经济适用房0.16万套,完成棚户区改造3.15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纵向比较,拉动作用降低。“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项目投资增速大幅波动。2011、2012年重点项目投资分别增长72.4%和53.6%;2013年增幅放缓,增长8.4%,低于当年全部投资22.4个百分点;2014年大幅下降43.4%,预计2015年增长73.9%。五年平均增长22%,低于同期全部投资增幅6.3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走低。2015年,重点项目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20.8%,比2011年降低11.8个百分点。重点项目投资增幅相对较低,比重下降,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减弱,拉动不力。
2、横向对比,差距明显。在全省“一点一线”七个城市中,无论是项目个数、投资规模,还是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株洲重点项目建设差距较大。从项目个数看,2015年株洲安排重点项目184个,仅比岳阳多;从投资总量看,2015年1-11月株洲415.2亿元,仅大于岳阳;从占全部投资比重看,2015年1-11月株洲为21.8%,仅高于岳阳。
3、项目构成,产业类大项目不足。从项目构成看,缺乏大的产业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总投资50亿元及以上在建大项目27个,其中:基础设施、铁路、高速公路、环境治理、保障房等重点项目(含打捆项目)19个,累计完成投资515亿元;房地产开发项目1个,累计完成投资14.1亿元;旅游产业项目3个(含打捆项目星级酒店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1.1亿元;工业项目4个,累计完成投资128.8亿元。产业类大项目不足,一旦基础设施大项目竣工,又没有后续项目跟上,将严重制约全市投资的快速增长。
4、项目进度,达不到计划目标。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重点项目建设进度达不到目标计划,2013年为94.3%,2014年为79%,2015年1-11月建设进度为76.4%。从重点项目开工情况看,2011-2014年未开工的重点项目分别有11、26、57、51个,分别占当年重点项目个数的13.3%、19%、22%、26.6%,呈逐年增加态势。
三、建议
1、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根据国家、省的支持重点和投资方向,结合株洲产业发展实际,科学谋划一批具有全局性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发挥重点项目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搞好项目储备,特别是大项目储备。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和推介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大项目“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机制。
2、加大产业投资建设力度。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指导,结合株洲实际,重点发展产业项目,稳定一产,壮大二产,增强三产。第二产业重点结合株洲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设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第三产业要充分发挥株洲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休闲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项目,推动株洲经济转型升级。
3、提高项目建设效率。进一步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审批制度,确保重大项目及时办理、落地开工。对进度滞后的未开工重点项目,采取发放限期开工通知、执法督查等手段,督促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对在建项目,重点加强施工过程中,质监、安监等环节的协调服务,保障项目无障碍施工,促进项目投资释放,确保项目尽早竣工投产,发挥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