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株洲“十二五”规划回眸 > 环境保护

湘江保护和治理为抓手推动株洲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来源:市环保局作者:市环保局2015-12-31 15:44:06

  以湘江保护和治理为抓手,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株洲市不止步于"江水清"、"两岸绿",正在变奏"城乡美"和"经济强",回应群众盼小康和求生态的"双重"期盼,谋求"美丽""发展"共赢,令人深感这里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山"稳固。

  用株洲市委书记贺安杰的话说,加快转型,奋力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颜色革命"牵动全局,高擎"绿色"旗帜,力祛"黑色"沉疴,坚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把株洲营造成山清水秀、全面小康的国际化"湖南东大门"。

  2013年以来,省政府实施"一号重点工程",推进湘江保护治理,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计划开展3个"三年行动",再现一江清碧。株洲市深入开展第一个"三年行动",坚持"堵治并举",突出"以堵为主",铁手"刮骨疗毒",关停并转了大批"落伍"企业,不但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而且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短板被补足,增速保持在10%左右。

  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综合治理直接关系到"湘江一号工程"的实施,乃至长株潭两型建设成败,是历史赋予株洲肩负的重大使命。

  毛腾飞市长说,保护和治理好湘江,是株洲两型建设的内在要求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湘江一号工程"的决策部署,打好史无前例的湘江母亲河保卫战。

  2013年9月,省政府正式把湘江治理保护确定为"一号重点工程",并首次提出在未来9年内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挂图作战,分步推进,实现湘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以上。

  第一个"三年"以"堵源头"为主,重点堵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型畜禽养殖企业的污水排放。

  第二个"三年"是"治""调"并举,让沿江工业企业的污水实现循环利用,达到零排放,沿江一般城镇和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能够达标排放,把农业面源治理摆上议事日程,实施化工区整体搬迁和重化工企业的结构调整。

  第三个"三年"抓巩固和提高,使湘江干流水质稳定在三类,多数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二类以上。

  落实"湘江一号工程"要求,株洲市编制出台2013年至2021年湘江保护和治理"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实行全域株洲湘江保护治理,制定攻坚克难"路线图",首要"堵治并举,以堵为主",乘势"治调并重,建管结合",进而"巩固提高,确保长效"。

  株洲市在第一个"三年",首先加强重点项目库建设,计划总投资101.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895个,涵盖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用水、土地治理与修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污染企业关闭搬迁、烟囱拆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河道综合整治等重点领域20多个类别。围绕"堵源头"基本点,开展"三个行动",有力地促进污染企业基本关停、城区烟囱基本拆除、城区段污水直排湘江问题基本解决,这在全省独具特色,也被称作"三个基本行动"。

  3年来,株洲市推进"三个结合",有机地把湘江保护治理与治水治土治气、城市提质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起来纵深推进。关闭搬迁工业污染企业168家,关闭畜禽养殖企业461家,拆除城区烟囱115座,截流湘江污水直排口19个,新建成3个污水处理厂,城区四个老污水处理厂完成了提标改造任务,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80公里,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日63.2万吨,比2012年增加日20.5万吨日、增幅48%,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7%提高到93%,全市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设施12个,处理能力达5020吨/日,五县市均建成标准化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市区投资6亿元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15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基本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达标排放和安全处置。同时,大力推行影响全国的"城乡同治"攸县创举,像管理街道一样管理河道,全市各地做到了"岸上垃圾不入河,入河垃圾不出境"。

  株洲市坚持清水塘的问题为导向,先后完成清水塘工业废水综合治理利用工程和霞湾港、大湖等大批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加快推进河东湘江段及沿江霞湾港、白石港、建宁港、枫溪港"一江四港"综合整治,重中之重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绿色搬迁,目前关停搬迁企业达到81家,加快了传统产业结合现代产业共推产业升级。

  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将湘江保护治理提升到市政府层面大加力度推进,率先全省成立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和市湘江保护治理领导小组,市湘江办设在市政府创建办,统筹协调湘江保护、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3个专项工作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一龙治水、三军奋起"强大阵容,并出台监管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单位年度绩效考核。

  破解"资金"难题,株洲市采取"争资引项、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投融资模式筹资治理,通过设立产业基金撬动社会融资以及PPT、PPP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湘江公司负责"一江四港"综合整治,国投公司负责洗水工业园建设,循环公司负责清水塘整体搬迁等,用公司化运作提速湘江保护治理。

  破解"反弹"难题,株洲市斥资4100万元,建设"数字监控"体系,对全市重点污染企业和区域以及湘江株洲段4个监测断面、3个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16个监控点位实时在线监测,做到了对湘江水质"测得准、传得快、搞得清、管得住"。同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公安局驻市环保局执法工作联络室,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撕破市县"两张皮",推进城乡间、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一盘棋整治。

  开展第一个"三年行动",全市实际实施湘江保护治理各类项目1002个,其中,除了省政府下达的必检项目865个,还自我加压新增项目137个,累计投入147.3亿元,大大高于预期规划目标。

  统计表明,株洲市与湘潭市交界处的马家河断面水质已由2010年还达不到三类标准至今接近国家二类水质标准,辖区内市级交界断面水质及县级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源100%达标;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达到6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优良天数由2013年的214天,提升到2014年的234天,时至今年12月13日,相比去年同期增加48天。

  株洲市继2014年在全省年度考核中湘江保护和环境治理分别名列沿江城市排名第一和第三,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2015年成功入列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城市。

  今年3月24日,株洲市落实新环保法开出行政拘留第一单,对未经环评审批、未取得排污许可、无污染防治设施的该市石峰区大华水洗中心负责人,依法予以行政拘留,并处罚金25万元。这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株洲市首个企业负责人因污染环境而被行政拘留。25万元涉污处罚金不算少,如不立即"刹车",还会往前"飙升"。因为,这是环保部门对企业实施"按日计罚"得出的结果,即从企业收到停止排污决定书次日起,连续4天每天罚款5万元,罚款总额从最初5万元增至25万元。此案公开,全市震撼。企业从震慑之中认清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界碑,明白了"守法并不是高要求而是硬底线"的铁条!

  株洲市区37家洗水企业整合为10家左右,明年一季度便可搬进中国(芦淞)洗水创意工业园。洗水创意工业园承接城区洗水企业搬迁入园,跨江建在距离湘江10余华里的枫溪港上游,是株洲市今年工业企业污染治理的8个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引导"芦淞服饰名品城"市场转型升级的在建5大特色产业园之一。这个项目承担洗水创意加工和环保提升职能,总投资10亿元,占地311亩,分两期建设,集中整治整合城区洗水、印染、染线企业,建成后,年洗水能力2亿件,日处理工业污水能力2万吨,排放达到国家污水处理一级A标。

  "旗滨玻璃"作为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的首个项目,现崛起为渌江之畔醴陵市经开区东富工业园的"玻璃小镇",从2013年5月选址、开工建设,到2014年7月第一条生产线点火烤窑,前后仅用了1年多时间,旗滨玻璃产业项目书写了建设、投产的神奇速度,也见证了株洲市委、市政府实施转型升级总战略的决心。

  据介绍,"旗滨玻璃"已完成投资52亿元,建成5条生产线,带动上下游产业一并较快发展,而光环保投入就达2.5亿元,升级改造后的生产基地,全部使用天然气作能源,投产后排放的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浓度,均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清水塘是一个目前还拥有172家企业、近10万企业职工和2万多居民的工业集中区,作为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以其为代表的株洲工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湘江留下了污染严重的顽疾。还清水塘一池"清水",成为国家及省和株洲市上下共同关注的环保大事。

  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就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明确要求,株洲市直面"企业怎么搬、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治和新城怎么建"五大难题,抓住清水塘被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重大机遇,将搬迁改造作为株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代表性工程。

  毛腾飞市长说,清水塘老工业基地绿色搬迁实施方案已制定,坚持"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协同推进"原则,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突出重点,先难后易;绿色搬迁,升级转型"思路,努力在2018年前基本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企业搬迁,力争到2022年改造成为"产业转型的样板、生态新城的典范和两型社会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