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株洲“十二五”规划回眸 > 环境保护

坚守生态环保底线 擦亮生态发展底色

来源:市环保局作者:市环保局2015-12-31 15:40:25

  工业,立起了株洲这座城市。但60多年的环保欠债,带来了空气、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当金山银山吞噬了绿水青山,最好的发展成绩也会黯然失色。为此,跨入新世纪以来,历届株洲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直面现实,掷地有声地提出:"宁可GDP少点,也要让老百姓生活好点。"

  本届市委、市政府更上一层楼,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重要载体,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平台,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抓手来抓。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多次举行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学习,围绕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安全发展,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城市,建设美丽株洲展开全方位的学习和讨论。市委书记贺安杰,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多次深入基层考察和督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场解决环保问题。

  贺安杰多次强调,株洲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们生活方式,把"两型"要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以环境容量优化生产力布局,以环境标准优化产业升级,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在打造株洲发展升级版的同时,明确不能突破四条底线,其中一条就是不能突破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上,要确保不欠新账,老账逐步还。"

  毛腾飞在株洲市湘江流域保护和治理工作会议上要求:"环境保护是重大的政治责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株洲的发展机遇,就是保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湘江治理和保护是'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必须以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来抓生态环保工作,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项基础性工作,将每一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从顶层设计入手,株洲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大环保工作格局,成立市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株洲市环境保护综合监督管理职责》,形成多部门联动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此举受到环保部的高度赞扬,成为全国各地同行学习的模板。

  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环保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株洲市生态绿心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株洲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实施方案》、《株洲市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城乡同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每年牺牲100余亿元GDP的代价,对化工、有色冶炼、建材和机械制造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主动将其中三个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逐步退出主导产业,只保留机械制造产业并将其升级为轨道交通产业,与航空航天、汽车、服饰等新兴产业一起,成为株洲新的产业经济支柱。

  "十二五"以来,株洲市环保工作交上一份整体趋好的成绩单: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Ⅲ类,最近两年年均值已接近国家II类标准。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在长株潭三市排名第一;同时,连续8年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连续年获得全省环保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环保工作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强劲音符,谱写出株洲和谐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