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株洲“十二五”规划回眸 > 环境保护
10年坚持不懈 呵护株洲蓝天
来源:市环保局作者:市环保局2015-12-31 15:35:02
2003年、2004年,株洲两度登上"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名单。沉甸甸的"黑帽子",让全市环保战线每一个干部职工都感受到灵魂深处的震撼。2005年,市环保局全面启动"蓝天行动";2008年升级为"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一场以大力治理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餐饮业油烟和扬尘污染为主题的大气污染防治战全面打响。
关闭污染企业,拆除"罪魁"烟囱,是株洲治理工业废气最关键一招的"妙手",也代表着全市彻底摒弃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发展格局。自2010年以来,全市关闭污染企业320余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拆除烟囱根,城区原有557根烟囱,目前已只剩根;同时完成环境治理项目、环保技改项目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近700个,其中大气污染防治项目120个。
大力消除工业粉尘污染。关停一批立窑水泥生产线和一批冶炼企业的中频感应炉;加快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大幅度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仅2014年就关停、淘汰了株冶、经仕集团两条总计达11.5万吨/年的粗铅生产线;同时完成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3#机组SCR脱硝、远大水泥SNCR脱硝等技术改造项目。
持续推动"气化株洲"计划,积极推进天然气输送管网由市区向醴陵、株洲县延伸,全面整治燃煤锅炉、工业窑炉,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目前已完成市区1000余家大中型餐饮店的油烟治理。全市城区95%以上居民、98%以上学校、医院、酒店、餐饮点等服务行业,包括株冶、唐人神、千金药业、建设雅马哈等17家大型企业在内90%以上工业企业,以及醴陵市所有陶瓷行业,都用上了天然气或其他清洁能源;完成城区多辆出租车燃气化改造,占出租车总数的%。
大力推进建筑扬尘防治。城区所有建筑施工场地全面推行商品混凝土、封闭施工、建筑垃圾全封闭运输等措施。所有建筑工地实行"工地围挡、物料进棚、裸地硬化、起尘淋水",工地车辆实行"运输封闭、出入水洗"等防治扬尘措施,对城区裸露地面基本实现绿化覆盖或混凝土硬化,有效抑制了建筑施工扬尘污染和地面扬尘污染。
自2010年来,市环保局在城区建设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株洲成为全省第一个对外发布PM2.5数据的地级市;在全市建成8个国Ⅲ标准的机动车环保检测站,在国内率先实现机动车环保检测管理系统与机动车安检系统联网把关,未通过环保检测的机动车无法进入安检程序;从今年6月开始,无绿色环保标志的汽车严禁驶入株洲主城区。
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攻坚举措,10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巩固,使得株洲市区空气质量良好天数由2004年的197天,上升到2012年的344天。2013年采用包含PM2.5等评价指标的新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4天,去年增加到234天,今年截至11月15日,已达250天,优良率为78.4%,PM2.5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23.5%,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在长株潭三市继续保持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