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株洲“十二五”规划回眸 > 环境保护
打响“湘江保卫战” 呵护株洲“母亲河”
来源:市环保局作者:市环保局2015-12-31 15:33:05
湘江,株洲的"母亲河",承载着株洲市民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纳污、灌溉、航运等诸多功能,默默滋育近400万株洲人民。然而,我们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她的感受,超越了她的自净能力。温柔的"母亲河"患上了"发展病"和"工业病",一度以色彩斑驳的水体和阵阵异味,向我们还以"颜色"。
2013年,湖南省政府确定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一号重点工程"。借助这一"东风",株洲在第一时间制定了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把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与清水塘重金属污染治理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老城区改造相结合,与治土、治气相结合,以"堵源头"、"畅河道"、"调结构"为主要任务,全方位发力,通过开源截污、治调并举、建管并重、蓄用结合,3年投入147.3亿元,实施1002个湘江保护和治理项目,还湘江一江清水,还株洲一方净土。
一场轰轰烈烈的"湘江保卫战"由此打响……
首战出击,"剑"指清水塘污染顽疾
首场战役,就是"剑"指清水塘污染顽疾。
16平方公里的清水塘区域,一度曾汇聚180多家冶炼、化工、建材、火电等"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重工业企业,大量的工业"三废"给这里留下满目疮痍的污染区,而其中的重金属污染,更是威胁到下游湘潭、长沙两市的饮用水水源安全。
早在"十二五"开局之年--2011年8月,清水塘工业区重金属污染治理三大工程就已启动。一是霞湾港底泥清淤工程,主要包括对霞湾港港水截流清淤与引排,污泥处置,施工废水处置,港底硬化与砌护,排污口整治,生态修复等内容。从根本上消除霞湾港重金属对湘江水质的影响。
二是大湖治理工程,对大湖202亩水面40.4万立方米水体进行抽排处理、湖底清淤,对7.4万立方米底泥稳定固化、湖底防渗、回填封场等,消除大湖湖水对湘江可能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隐患。
三是清水塘废渣治理工程,对清水塘历史遗留的197万立方米冶炼、化工含重金属废渣采用稳定化、固化技术进行安全处置,将部分废渣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减少资源消耗。
与之配套的和清水塘地区企业关闭、淘汰、搬迁战随之打响。从2013年开始,选矿药剂厂、天成化工公司、安特锑业等企业相继搬迁;株冶、经仕集团两条年产能达11.5万吨的粗铅生产线关停;株化全面停产;大唐华银株洲电厂连续几年实施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改造;特别是2014年7月,旗滨玻璃产业项目整体搬迁到醴陵东富工业园,更是我市打造"绿色搬迁"样本,通过工艺改进并采用天然气为燃料,旗滨玻璃产能提升1.8倍,每年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却比搬迁前减少812吨和332吨。
据市环保局局长章文才介绍,三年来,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我市共关停、淘汰落后产能(生产线)300多个,土法炼焦、立窑水泥等高污染行业全部取缔;关闭、搬迁工业污染企业168家,其中清水塘地区81家;拆除城区烟囱130多座;完成柳化桂成化工总废水处理扩改工程、昊华化工含氰废水治理工程等"一号重点工程"治理项目409个,获得全省优胜单位称号,投资6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已于去年10月竣工投产;建成南郊、四县市等5个规范生活垃圾处理场,全市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3000余吨。基本实现了废气、废渣、生活垃圾的达标排放和安全处置。
城区排污口全部截流城区污水厂全面升级
"以前从建宁港流进湘江的水,表面都飘浮着一层白色泡沫,而且还有一股难闻的怪味。"自由撰稿人、株洲市益云公益协会会长陈瑛介绍,由于环保意识薄弱,湘江河东沿线,就有大小排污口近40个,河东老城区的部分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入了湘江,威胁饮用水水源。为此他多次拍照并在株洲网、株洲新闻网等论坛发帖,呼吁解决这些排污口肆意排放的问题。
转机始于2013年,随着湘江保护和治理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河东段9个污染最大的生活污水排放口的截流改造在年底正式启动,去年10月圆满完工,所有流经这9个排污口的污水,都被截流送往污水处理厂;剩余的30多个排污口,与湘江河东风光带综合整治工程同步实施,现在已经全部治理到位。
2014年,我市全面启动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生活污水处理厂执行的排放标准,统一由原来的一级B标提升为最高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达到这一标准的尾水,可以用来养鱼浇花,对自然水体影响很小。目前,我市城区的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霞湾生活污水处理厂、董家塅污水处理厂、龙泉污水处理厂都已完成提标改造。全市12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62.2万吨,污水处理率由2012年的87%提高到93%;其中市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39.7万吨,基本解决污水直排湘江的问题。
大范围禁退湘江沿岸畜禽养殖,这是一块比工业治污更难啃的"硬骨头"。因为畜禽养殖,涉及的是湘江沿岸许多普通村民的切身利益,有的甚至是投入全部家当在办养猪场。市环保局生态保护与科技科科长卢建新,几乎每周都要去重点养殖场走访、做思想工作、协调纠纷,在臭气熏天的养殖场排污口争取养殖户的支持,和他们讲解环境的重要性。2013年,市、区(县)两级政府拿出1800万元专项经费,确保湘江沿岸200米之内189家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退出;2014年将禁养区扩大到湘江沿岸1公里之内272家畜禽养殖场又全部关停退出,目前已累计关闭畜禽养殖企业461家。
此外,市政府还拿出数百万元的补贴资金,给予每艘3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补贴,要求全市110余艘400吨及以上的船舶,在年底前全部安装生活污水防污处理装置;生活污水排放不达标的船舶,明年起不得进入湘江水域行驶。
对违规砂场和水上餐饮坚决说"NO!"
影响水质、破坏堤防、阻碍行洪,城区湘江沿岸南起株洲航电枢纽,北至湘潭交界处的100多家砂场,个个都是河道管理的心头患、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中的"拦路虎"。
11月9日,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要求用1个月时间,对湘江株洲段实施综合整治,重点解决城区违规砂场、水域及堤内非法餐饮场所等10项难点问题。
市委副书记、市长毛腾飞在会上明确强调:"今年是湘江保护和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的收官之年。收官之年要有关键之为,气可鼓而不可泄,要抢抓工期、乘势而上,全面完成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工作任务。整治不彻底决不收兵,规范不到位决不放手。"
其实,早在2011年我市即完成湘江城区段非法采挖砂整治,河道采挖砂乱象得到有效制止。但临湘、岳阳等地船运株洲的砂石蜂拥而来,湘江沿线一些具有收储转运功能的砂石码头一直存在,砂场装卸的噪声、超载运砂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加上超载车辆碾压破坏道路,导致码头周边经常"晴天满天灰,下雨一地泥",引发大量民众投诉。为此,市政府此番痛下决心,采取奖补先行,逾期强拆的政策,决定将这些砂场全部关停。凡在12月1日前自行拆除,水务、交通、工商、税务等相关证照齐全的,每个砂场最高奖励补助60万元(每少一个证减10万元);无证砂场按期拆除,最高奖励20万元。12月1日前未完成自行拆除的,一律不予奖励补助,由政府予以强制拆除。目前已有109家签订自行拆除协议,102家完成生产设备拆除。
与旧砂场关停工作同步展开的,还有标准化砂石码头的新建工作。根据《湘江株洲城区段砂场整治工作方案》,标准化砂石码头将在明年2月20日之前完成建设,其生产线及经营权将采取竞拍方式,拍卖所得资金用于砂场拆旧建新。同时,新砂场所在区将组建砂场物业管理公司,水利部门负责监督,实行市场化运行,做到经营与管理分离。
流动性很大的水上餐饮,也是湘江保护和治理工作的一大难点。市环保局经过摸底调查,发现湘江城区段共有水上餐饮船11艘,其中河西天元大桥桥下5艘、河西石峰大桥桥下2艘、河西湘水湾河段上游至建宁大桥水域4艘。环保局的工作人员多次上船宣传,责令船主限期驶离。目前,已有10艘餐饮船被环保、公安、水务、海事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拖离至市渔政码头予以拆解。对湘江河堤内的小义子饭店、湘水湾河鱼馆以及枫溪港鱼庄等3家餐馆,也已经下达停业整治文书。
此外,我市还投入41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在线实时监控的"数字环保"体系,对全市重点污染企业和区域以及湘江株洲段4个监测断面、3个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全天候视频监控在线监测,布控了16个监控点位对湘江株洲主城区段10公里范围内所有船只违法行为进行实时监控管理。
三年的"湘江保卫战",株洲交出了一份让全市人民欣喜的成绩单: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钟学才介绍,2010年我市与湘潭交界处的马家河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国家III类标准,现在年均值接近国家II类水质标准;湘江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启动县级流域水质考核倒逼生态环境治理
"下一步,我市正在制定县级流域水质水量考核细则,最近即将出台。"市环保局局长章文才透露,考核细则出台后,将根据湘江两大支流--渌江、洣江在各县市交界断面的水质、水量情况,对株洲县、醴陵市、攸县、茶陵县、炎陵县实施考核奖罚。
据了解,渌江发源于江西萍乡,流经醴陵市王坊镇、神福港镇、石亭镇和株洲县渌口镇,汇入湘江;洣江发源于炎陵县下村乡,流经炎陵县三河镇、茶陵县浣溪镇、湖口镇、城关镇、虎踞镇和攸县菜花坪镇、城关镇,经衡东后汇入湘江。
具体来说,渌江或洣江在五县(市)出境断面的平均水质,比入境断面平均水质每提高一个类别,给予适当奖励;出境断面水质比入境断面水质每下降一个类别,给予适当处罚;出境断面主要水质考核因子低于Ⅲ类标准的,实施目标考核处罚。以渌江株洲县段为例,如果其在醴陵石亭镇交界处断面的水质监测为Ⅱ类,出境汇入湘江的水质监测为Ⅲ类,株洲县就要受罚;反之,如石亭镇交界处断面的水质监测为Ⅲ类,出境汇入湘江的水质监测为Ⅱ类,则获奖励。
章局长表示:"目前,在渌江流经的4个镇当中,渌口镇作为株洲县的县城,建有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王坊镇建有部分人工湿地,其余两个镇的生活污水,只是经过简单的化粪池沉淀后外排。洣江流经的8个乡镇当中,只有三河镇建有采用厌氧水解加人工湿地工艺的生活污水处理站,茶陵县城所在地城关镇建有2.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其他乡镇都没有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因此,实行渌江、洣江流域水质水量考核,并依此进行奖罚,实际上就是倒逼各县(市)、乡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