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株洲“十二五”规划回眸 > 水利建设

小型农水,5万亩农田“强身健体”

来源:市水利局作者:市水利局2016-01-08 16:42:18

  在炎陵县三河镇庙前村,一条条水渠与一座座蓄水池相连,石板路与乡村公路纵横交错,水渠道路配套,一幅现代农业的图景。"建好了'小农水',今后,我们这里就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就有保障了。"当地村民说。

  这是该县抓小农水,促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体上台阶的一个缩影。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

  炎陵县地处山区,由于一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造成储水困难,排涝不畅,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

  近年来,该县努力争取"全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积极向省、市水利部门汇报,科学编制《炎陵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受到上级专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使该县在全省24个候选县(市、区)中综合排名12位,成功跻身全省第六批小农水建设重点县。

  该县实行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建立主管部门、项目法人、监理方、施工方与群众"五位一体"监控体系,确保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小农水建设,缺的是资金。该县不等不靠,积极创新水利经营体制,在加大县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整合水利、农业、扶贫等项目资金,由政府统筹进行合理调配,采取上面争取一点,"一事一议"等政策优势,引导和鼓励受益群众自主筹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水利建设格局,激发了广大农民兴修水利的热情。

  投资1700万元完成的炎陵县三河镇"小农水"建设项目,通过5个多月时间奋战,共整修山塘16处、整修河坝9处、衬砌渠道56条39.35公里。项目区已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农业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实施后,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0.8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72.5万公斤。

  针对"工程无人管、效益难发挥"的问题,该县还全面推广"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模式,组织用水户建设、改造自己所管理的工程,并对已建成的重点水利设施落实管护责任。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炎陵县共整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5000多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6平方公里。

  小农水建设改善了项目水区农田灌溉条件,极大地提高了灌溉能力,保证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十三五"规划目标】

  耕地灌溉率达到90%,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34万亩,新增高效灌溉面积1.52万亩,农田综合灌溉用水指标为281.1立方米/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