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 要闻动态 > 工作动态

不做“美国中产” 三博士入动力谷建“加氢站”

让中国在氢能汽车产业掌握主动权

来源:株洲日报作者:吴楚 林淑敏2018-01-11 10:31:57

  萨特说:“人生即选择。”
  放弃美国优渥的工作,选择在全球而言都尚属起步阶段的项目回国创业,对三位在株洲的青年海归而言,这份选择,饱含勇气与激情。
  进取心让他们回国
  1月9日上午,湖南行知聚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行知聚能”)里颇为热闹,一波领导考察刚结束,几位洽谈客户又接踵而至。
  赵立、段志轩、李英杰这三位公司负责人迎来送往,忙前忙后。2017年6月,三人带着合创的行知聚能入驻动力谷自主创新园,株洲自此有了全省唯一一家从事全功能加氢站研制开发的企业。
  如果没有回来,三位年轻人此时仍是美国的上班族,在大洋彼岸的“朝九晚五”中,操持着各自的生活。
  李英杰2014年从美国圣母大学取得环境工程与新能源博士学位后,就在当地从事计算软件开发。段志轩在美国参与设计了世界首台兆瓦级废气发电用缓燃料器。赵立则是美国加州大学国家燃料电池研究中心的高级研发工程师。
  从“美国中产”,到中国创客,决定,源自年轻人的进取心。
  “我的工作没挑战性,每天按时上下班,闲暇时去各地旅游。”说起在美国的工作经历,李英杰坦言,往工位上一坐,就能看到10年后的自己。
  “难道美国发展空间不大吗?”
  刚问出口,段志轩笑了。
  “很多没出去过的人都这么问,事实上,从我个人看,由于价值判断的差异,美国业内进取氛围并不浓。”段志轩举例道,“经常我想加班,但同事不想,项目密度不够大,锻炼空间有限。”
  而与段志轩曾在同一实验室的赵立,很早以前就有回国闯一番事业的想法。2016年底,多方考察之后,三人决定回国创业。
  博士朋友叫他们来动力谷作伴
  行知聚能的主打项目是“加氢站”,简单讲,类似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桩。选择以此为创业核心,团队有足够的底气:段志轩参与研发建设了全美第一座加氢站,赵立则运营过全美第一个商业化加氢站项目。
  既然履历丰厚,为何不选择在美创业?
  “资源所限,我们90%的朋友集中在学术圈。”段志轩说,尽管三人在美国都待了5年以上,但人际网络仍是残缺的,“孤岛式的生活”,他比喻道,“遇到一个说中文的装修师傅,我都会兴奋很久。”
  决定回国创业后,三人为目的地而踌躇,就在这时,段志轩一位已经在动力谷自主创新园落户的博士学长告诉他,园区不错。恰好,段志轩是株洲人。
  在深入了解株洲的产业背景及株洲·中国动力谷发展战略后,三人一拍即合,决定落户株洲。
  园区也没让三位“凤凰”失望,入驻园区后,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为行知聚能提供办公场所,并免去了前3年的租金,缓解了大多数初创公司起步期觉得头疼的资金压力。
  许是巧合,在行知聚能办公室隔壁,就是湖南振邦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有望成为国内首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企业。
  要让中国在氢能汽车产业掌握主动权
  在三位博士看来,电动汽车发展逐步驶向快车道时,燃料更为纯净、电池能量密度更高的氢燃料汽车,无疑将会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重要一极。
  “随着保有量的上升,电动汽车在充电、电池更换等方面痛点已经开始出现。”段志轩在美国时,小区有三辆特斯拉,一旦三辆同时充电,小区就会断电。
  事实上,在中国,氢燃料汽车已经驶入百姓生活。2017年9月,全国首个商业化加氢站在佛山南海区投入使用,同时,该区在全国率先开通两条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线。
  然而,新能源始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产业。搜索公开资料发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0月底,国内建成可运行加氢站也仅有6个,分别位于北京、上海、郑州、深圳、大连,佛山。
  “美国加州的加氢站项目已经较为成熟,已建设了部分商业化的加氢站,可作为行业标准,但目前国内的加氢站并无行业标准。”赵立在美国参与了加州第一座民用开放加氢站的运营管理和数据分析,他说,目前国内加氢站加氢成功率只有60%~70%,而行知聚能的加氢站成功率可达95%,可参与美国加州商业加氢站项目投标。
  面向未来,三位博士还有更大的“野心”:尽快做出成绩,做出规模,然后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掌握话语权。
  “我们在氢能汽车生产研发上可能与国外有差距,但是加氢站是可以做起来的。”李英杰认为,在未来氢能汽车普及时,在产业链上,中国一定要在某一环节占据绝对主动权,或者至少在技术上对其进行保护。
  根据计划,2018年,行知聚能将建立第一座加氢站。段志轩透露,行知聚能已经与市发改委、科技局以及时代电动多方对接,各方的兴趣都很浓厚。
  对于进度,众人并不担心。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发展速度令全世界咋舌,高铁也不过数年就做到了世界第一,氢能源汽车在不久的将来,势必迎来爆发式发展。